tag 標簽: 嬰幼兒

              相關帖子

              版塊 作者 回復/查看 最后發表

              沒有相關內容

              相關日志

              分享 讀懂嬰幼兒心理學,不要隨便責怪
              JSL 2013-1-31 15:54
              一、不知道孩子在 0-6 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,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,違背了孩子的天性,造成他的痛苦,留下心理隱患。 孩子在 0-6 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,所謂敏感期是指 0-6 歲的成長過程中,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,在某個時間段內,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,并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。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、口腔敏感期、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、語言的敏感期、細微事物的敏感期、肌膚觸摸的敏感期、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、秩序的敏感期、數學敏感期、繪畫敏感期等等。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,是口腔敏感期。無論成人怎么阻止,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,而且吃得津津有味。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干凈而去阻止孩子,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 。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,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!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,如果順利渡過,以后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。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、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,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,例如:愛吃零食、吐口水、罵臟話!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。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,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、用手指摳小窟窿,甚至打人( 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)。 與手的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,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。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 權意識的敏感期,常常說 “ 這是我的 ”“ 那是我的 ” ,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,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里的東西。 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,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。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,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,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。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 “ 我的我的,什么都是我的 ” 。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,而不是亂貼標簽。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,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。 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(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)。之后尋找到適當的機會,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,提醒他: “ 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,你高興嗎? ” 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 “ 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,他們也很高興 ” 。就此可以打住,別馬上強迫孩子。如此反復幾次之后,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 ,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于他的,分給別人玩之后還是會要得回來,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,這樣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。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后進入分享階段。 注意 1 :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,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,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,讓他哇哇大哭,然后羞他 “ 你真小氣! ” 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! 注意 2 :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,把東西分給我們吃,我們一定要接受,不要說 “ 我是逗你的,我不吃,你吃吧 ” ,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,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,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,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。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、完美、執拗的敏感期,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,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,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,那是完美的敏感期,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。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,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、婚姻敏感期等等,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,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。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《捕捉孩子的敏感期》,書中有詳細的論述,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。 二、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,總是用 “ 教 ” 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。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,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,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 。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,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。這個時期溺愛孩子,以孩子為中心,讓他吃獨食,為他包辦一切事物,不尊重他,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,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,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,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。 不要教孩子,只要示范。對于不教孩子,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,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,我經歷了整整兩年,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 “ 教 ” 出來的。舉個例子: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,孩子沒有回應,成人通常出于禮貌和面子,都會督促說 “ 叫啊,怎么不叫阿姨,怎么不回答,你應該叫阿姨呀,你這孩子就是這樣 ” 等等,這樣做就是教,教就會給孩子壓力。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,那更是折磨孩子。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: “ 阿姨,你好! ” 或者是 “ 阿姨,再見! ”“ 謝謝奶奶,我吃過了。 ” 等等。這就是示范,而不是教。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 18 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,如果孩子穿反了,大部分家長都會說: “ 錯了錯了,左右錯了。 ” 左右錯了?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,是沒有對錯的,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,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:什么事,媽媽干嗎口氣這么不好?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: “ 兩只鞋交換一下 ” 。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,這樣就行了,不要去 “ 教:這是左邊,那是右邊(孩子大腦很簡單,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,太復雜他接受不了。) ” 據我的經驗,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后,孩子就會穿鞋,而且左右不會錯。 操作玩具時,也只要示范, “ 寶寶,看媽媽做 ” ,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,之后,給孩子時間和機會,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,不要打擾他,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 “ 錯了錯了,不是這樣做 ” 。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化的機會。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,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,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。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!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,等待他自我調整,而且一定不能批評。足夠的愛和尊重,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。 三、千萬不要用學步車!一定要讓孩子爬行!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。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,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,學步車不需要這么 “ 麻煩 ” ,輕輕松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,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。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。 另一種情況是: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,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。用了學步車,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。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 “ 我的孫子不用爬,直接走路,真利害! ” 他們不知道,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。沒有爬行的孩子,身體協調性不好,影響生活和運動。前庭神經發育不良,影響未來的閱讀、寫作,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。 四、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,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。 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。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,對于啼哭常常覺得很煩。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,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“ 不要哭,不要哭 ” ,這是非常大的錯誤。哭是他內心矛盾和沖突的釋放,不是壞事,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,撫摸著他的后背,第一句話說 “ 哦,寶貝,媽媽知道 ...... (剛才發生的什么事),你非常難過,媽媽理解你 ”“ 哦,寶貝,媽媽知道你摔疼了,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 ” , 這是共情,表示我們理解他,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。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 “ 媽媽知道你不開心(這很重要) ” ,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,第三句話是 “ 媽媽愛你,媽媽理解你 ” 。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,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。如果您學會這些,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伙伴去了。(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,非常見效,別人常笑我,畢竟是做早教的,孩子讓你一哄就好。其實這方法不是哄,是共情產生的效果。) 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 “ 男孩子,哭什么! ”“ 羞羞,男孩子還哭! ” 男孩子 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,常常被成人阻止,慢慢地長大后,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,喜愛也不懂表達, 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,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。也就是說這 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后,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,將影響婚姻品質 。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,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,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?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!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! 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 “ 來啦來啦 ” 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,這樣不好,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。應該用輕松而平緩的語調 說: “ 餓了是嗎?媽媽來了 ” ;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 “ 哦哦哦,不要不要就不要 ” ,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: “ 好,現在不要,我們等會兒再 ......( 做某件事 )” 。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,可以隨心所欲。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于觀察總結,而不是一以概之。 五、為什么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,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。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,成人千萬不要說 “ 不要打人 ”“ 你怎么又打人了? ” 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。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,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。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于口、手和腳的敏感期,他熱衷于用口、手、腳探索世界,認識事物,探索的范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,于是出現了 “ 咬人 ” 、 “ 打人 ” 、 “ 踢人 ” 等攻擊行為。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。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,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沖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。 他可能只是表達 “ 你讓開別擋著我 ”“ 你不要弄我的東西 ” ,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。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,通過攻擊別人發泄不良情緒,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。成人要做的是,不要給他貼上標簽 “ 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 ” ,只要不強化,在他打人時,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,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,平靜地離開。同時,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,給予他充分的安慰。 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。 同時被沖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,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,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沖撞來交往的,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。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,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,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。回家也別向家里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,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,他會覺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,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。正確的做法是,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,對這個孩子說 “ 你是個好孩子,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(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),你們倆握握手吧。 ” 三周歲以后,孩子慢慢懂事些時,如果還打人,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(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),消除根源,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,告訴他 “ 不可以 ” 。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,而不是不可以打人,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。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,第一原則,淡化淡化再淡化!切莫強化! 孩子天生愛嘗試并重復那些能產生有趣、刺激后果、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。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后果變得毫無意義,他自然就放棄了。 六、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?成人所不欲,勿施于童。 許多家庭家里來客人時,就招呼孩子:來來來,唱首歌,跳個舞。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。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, 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悅別人,成年后,一旦別人不認可他,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,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。 “ 你叫什么名字 ” 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,這句一定排名榜首。請成年人想想看,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,體重是你幾倍的 “ 外星人 ” 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,你樂意回答嗎?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 “ 外星人 ” 一眼了,是嗎?那么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,我們怎么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? 我們應該:蹲下身子,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,自我介紹之后問孩子的姓名: “ 我是林老師(阿姨),非常高興認識你,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? ” 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,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!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,千萬不要因為面子,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: “ 對,他就是不愛說話! ”“ 怎么這么沒有禮貌,快回答叔叔。 ”“ 他就是這樣膽小 ” 等等。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于這樣不開心的境地,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。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,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,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。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,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。 爸爸媽媽您愿意別人嘲笑你嗎?不愿意對吧?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,千萬不要哄堂大笑。例如一個孩子說: “ 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! ” ,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問這孩子 “ 你是穿著衣服洗澡? ” 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?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。 不要隨便戲弄孩子,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,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:對不起,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。在孩子和面子之間,我們理應選擇孩子。 七、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、消極的信息給孩子!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 “ 劣跡 ” 。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, “ 他就是這樣膽小! ”“ 他就是不愛吃飯! ” 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: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。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: 他一定越來越膽小,越來越不愛吃飯。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。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,但又讓孩子聽到: “ 你知道嗎,我們寶寶今天玩秋千時表現特別勇敢! ”“ 你知道嗎,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。 ” 這樣會在孩子心里傳遞一個信息: “ 啊?媽媽說我勇敢?是嗎?嗯,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! ”“ 啊,媽媽這么高興,好,明天我再吃一大碗。 ” 這就是積極的暗示,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,影響巨大。 不要威脅孩子 “ 再吵鬧,媽媽不要你了。 ” 這是最大的威脅,最深的恐懼。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,他是無法生存的。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。正確的說法是: “ 請安靜,媽媽愛你! ” 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。 特別強調: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: “ 不要吵,再吵警察來了。 ”“ 再鬧,醫生來打針了。 ”“ 快睡,大灰狼來了。 ” 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,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、活潑開朗、健康自信。 注意: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 “ 你媽媽不要你了,她不來接你了 ” 。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,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,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,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。
              個人分類: 育兒|2889 次閱讀|0 個評論
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- 廣告合作 - 使用條款 - 客服中心 - 聯系我們 - 免責聲明 - 友情鏈接 - 媽媽論壇 - 媽媽幫 - 兒歌視頻大全 - 動畫片大全
              © 2007-2013 MAMACN.COM 福州媽媽網版權所有 技術Discuz! 粵ICP備08026690號
              回頂部